SERVICE PHONE

13920192029
NEWS 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未成年人不许玩游戏,谁赢麻了?

发布时间:2024-11-22 23:53:57  点击量:

  8月30日,对暑假还意犹未尽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开学大礼”:

  

  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这意味着,以后未成年人每周最多只能玩3小时的“网络游戏”。

  结合前段时间国家双减的政策,既不让补课,又不让玩游戏,让我们稍微有些疑惑,那现在的小孩放学了还能干什么呢?

  这堪称史上最严厉的防沉迷出台后,究竟哪个领域会“赢麻了”呢?大家纷纷做出了自己的推断:

  

  有的人说:禁了网游,那这波单机游戏的大胜利。

  

  有的人说:没游戏玩也没课补,那不是只能和家长一样一起看短视频了?

  

  各式答案层出不穷,好似一场互联网头脑风暴。

  

  有的人认为既然补习班被严打,那曾经我们童年上过的那些“兴趣班”或许会卷土重来:

  

  也有这种别人在第三层,他已经在第五层的企业级理解:

  

  还有群里流行的段子,化用马丁·尼莫拉的名言,却迎来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01.单机游戏赢了吗?

  有人觉得这次禁的是网络游戏,那干脆去玩单机游戏好了,反正很多站在游戏鄙视链上层的主机玩家本来就看不起国产网友。

  所以他们说:

  “玩不了垃圾网游来玩3A大作呗,还能提高审美情趣。顺带支持《黑神话悟空》这样的作品。”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因为查查相关资料,就会发现国家对“网络游戏”的定义是:

  《通知》中明确表示,网络游戏的包括但不限于:大型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MMORPG)、网页游戏(Webgame)、休闲游戏、单机游戏的网上下载、具有联网功能的游戏、联网的对战游戏平台、手机网络游戏。

  

  

  也就是说,一切有联网功能的游戏,一切从网络上下载的游戏都算是网游。也就是说,除非你买了台国行主机然后买国行卡带,然后断开网络玩。否则你玩的都算是“网游”。

  还有人说,国内的网游平台玩不了,那可以去玩国际服STEAM啊,反正那个一直在灰色地带,从来也没合法过。

  对此,有玩家悲观地推测,下个月的媒体会是这种画风:

  

  我觉得说得还挺有那味得。

  不仅仅是网络下载的单机游戏,很多平台害怕遭到“铁拳制裁”,也纷纷选择断尾求生。实体游戏的路子同样也很艰难。

  就在最近京东自己出台的一份“禁售名单”中,除了大家熟悉的,确实有暴力成分、要靠对暗号才能买的“人中之虫(人中之龙)”和“给他爱(GTA)”之外。《马里奥制造》和《动物森友会》这种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游戏也赫然在列。

  

  从Steam平台化身为国内特供的“蒸汽平台”,从越来越收紧的版号政策再到禁售实体游戏,颇有种梦回2000年初电子游戏禁令般的感觉。

  

  由于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可能不久的未来,不只是未成年人,大抵这样下去,比起“未成年玩不了游戏”,更可能让“成年人也没新游戏玩”。

  

  02.家长就可以躺赢了吗?

  再来说说,有了政策的“神助攻”,家长是不是就可以躺赢了。

  当然不是。

  防沉迷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就此撒手不管,将一切责任推卸给国家和企业,相反,正因为要如此,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监督孩子。

  如果没有家长参与配合,防沉迷最终只会变成一纸空文,小孩子们为了能玩游戏,有大把的计谋可以施展,偷用家长身份证也好,让爷爷奶奶帮忙验证也好,甚至是像当年我很多同学那样直接上网搜逃犯名单里的身份证号来突破,还有最近才兴起的“游戏账号租借服务”。

  这几天有条新闻,说有六十多岁的老阿姨,半夜3点在峡谷拿下五杀,让腾讯陷入沉思。网友们送了这位“奶奶”一个外号,“我奶常山赵子龙”。

  

  (当然这事腾讯已经发公告,说对这账号进行了多次人脸识别认证,确认这就是本人在玩游戏。)

  如果你细心观察家长们,会发现平时他们对孩子玩游戏深恶痛绝,但是当家长们进行大人聚会时,为了让孩子不来烦自己,会主动把手机交给孩子,帮着孩子一起过防沉迷。

  现在小孩子基本等于禁止玩游戏了,所以玩游戏时也会跳出来人脸识别,所以最近网上又有家长出来抱怨,说小孩没游戏玩了老来烦他们。

  部分不负责任的家长一边把所有问题推到游戏头上,一边又不花时间去管孩子,现在孩子没游戏玩了,需要家长的陪伴,反而对他们来说是个麻烦。

  这总让我想到当年豫章书院停学后的经典采访。

  

  

  

  

  还有一些家长需要一个背锅侠,来作为他们无暇陪伴孩子的借口。

  

  说到底,孩子是家长自己的,就算不让孩子玩游戏,他们总能找到一万种方式去玩。

  我初三的时候关在房间里一个月,什么娱乐的东西都给我收走,最后我数清楚了我床上枕头套上有多少个针孔。

  其实所谓的“最严禁令”,还是利好那些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的家长,而对那些只会甩锅的家长则意义不大。

  只能说,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来说,疏永远比堵来的更为有效。

  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需要一些寄托的,你不让“网瘾少年”玩游戏,必须得让他们找到一个新的爱好,新的寄托。

  到了2021年,种种防沉迷系统做到现在这个地步,遇事依然觉得是监管不够严,依然觉得是游戏公司害惨了自己一家人的家长,其实更多应该反思自己。

  什么都希望国家帮你管起来,遇到啥事都呼吁更强有力的监管,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03.所以,谁赢麻了

  我认为,在国家推行了这次的反沉迷政策后,首先利好的会是体育事业。

  

  

  新闻出版总署就《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的答记者问,就明确表示了“对于网络游戏以外的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家长和未成年人可以根据情况自行把握”。

  相信看过《答记者问》的人都能感觉到,文中所提及的“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不是狭义的指电子游戏,而是广义的“”游戏”,尤其是体育运动。

  

  所以我们看到《答记者问》中也对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发起了号召:

  “更好地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社会实践以及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休闲活动。”

  当然,仅有这些号召还远远不够,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其中提到:目标是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

  孩子们不能补课了,也不能玩游戏了,自然多出的大量空闲时间。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当电子游戏不能再把孩子们绑在狭小的房间里,总会有孩子走出房间,去进行体育锻炼。

  我的羽毛球教练也表示,最近他的小孩子会员大大增多,忙都忙不过来。

  如果能让孩子们走出房间,去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会带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或许在小区楼下踢足球的那个男孩,就会成为明日的新星。

  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再看一次中国队进世界杯。

  其次,我想各种线下实体游戏相关的产业也将迎来第二春。

  《答记者问》提到:“每一代青少年都会有自己的游戏。”

  现在想起来,当初的我玩着什么样的游戏呢?

  当然有电子游戏,但也不全是。

  至少现在看来,肯定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比如省了一个学期的早饭钱买GBA掌机。

  初中的时候,家里装了电脑,趁父母不在家偷偷玩的时候还要赶在他们回来的时候用湿毛巾给电脑降温来消灭证据。

  高中因为成绩好,在家人的同意下买了wii游戏机,却陷入了“买了天天玩,妈妈骂你买了就知道玩”“买来不玩的话,妈妈骂你不玩还买”这样悖论一般的说教中。

  倒也不是90后的我在这边“倚老卖老”,我始终觉得兴趣是可以被引导和开发的,实际上当年不仅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上要和父母玩“谍中谍”一般的游戏环境,(更不用说平日游戏机都被父母锁在柜子里)。实际上大概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大概也远远小于现在国家所规定的一小时。

  但我依然觉得自己过得很开心,我们不只有电子游戏,还有能一起玩的朋友,去踢足球,去捉迷藏,还有收集的游戏王卡片,小浣熊水浒卡,有陀螺和四驱车……

  如果国家的防沉迷政策,能让现在的小孩子们重新拾起那些“不插电”的快乐,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从这两天晚上冲浪的收获来看,颇有一种文艺复兴的感觉。

  比如曾经我们童年玩伴三国杀:

  

  比如不少人可能童年时代也去过的“黑机厅”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很时尚的概念:

  

  或许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轮回:

  

  稍微跑个题,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更硬核的,当然,这大概已经超出“线下实体游戏”的范畴了。

  

  关于防沉迷,最近有个特别经典的段子,看着对防沉迷拍手叫好的成年人,一周只有3个小时玩游戏时间的未成年人忿忿不平地说出了:别高兴的太早,等到你们以后也未成年了就知道有多痛苦了。

  还有些知乎上回答这些问题的未成年人愤愤不平地抱怨着:一定是你们8090后小时候被父母管太严了,现在才回来报复我们。

  常常有人吐槽,以前的想玩游戏又玩不到,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下破解补丁也好,研究突破反和谐方法也好。不过看着现在因为防沉迷禁令就“哀鸿遍野”的00后,我曾经有点担心,是不是好像不知道该怎么“玩”了。

  因为网游和手游禁了,就觉得整个世界都灰暗了,颇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感觉。未成年人痛斥防沉迷,剥夺了他们所有的娱乐。

  但是,游戏,本来就不止有电子游戏一种形式。

  

  或许防沉迷之后,会让孩子们再次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有趣。

  唯一的遗憾大概只剩下,在如此严格的防沉迷政策下的电竞行业了。

  毕竟电竞就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20多岁的年龄在电竞行业里都算得上是老将了。许多天才少年16-7岁就已经在电竞圈中打出一片天,但是在新规定之下以后再也不会看到UZI、JKL这样的天才少年在职业赛场出现了。

  04.游戏公司倒也没输得彻底

  有网友表示很多游戏公司就是赚小学生的钱,这下禁止未成年人玩游戏,他们亏大了。

  这倒也不一定,至少对于相当大一部分游戏公司来说,其实他们也不喜欢未成年人打游戏。

  首先,排除掉个别乱花父母钱的新闻案例,其实大多数未成年人玩游戏都是白嫖,根本不充钱,和自己有钱的成年人完全不同。

  各大游戏公司都公布过相关数据,尤其一些公司还是在财报里公布(财报一般不能乱讲),未成年人充值占他们的盈利可以忽略不计。

  

  

  除去小部分做益智游戏的公司,其实大部分游戏公司官方,都不太欢迎未成年人。

  毕竟游戏公司是要赚钱的,他们最终需要的不是你去玩他们的游戏,而是要你在他们的游戏里花钱。

  更别说还有很多例子,说是未成年人充钱,在顺理成章地在享受完游戏服务后,再被家长们要求把充的钱退回来。

  乃至于曾经有一段时间这种退款升级成了产业链,在网上能找到“帮你装未成年人代退款的服务”。

  

  你可以说这“一刀切”的禁令有些过去简单粗暴,但对于每天想的是如何让游戏能赚更多钱,同时承担更少的风险的大多数游戏公司来说,如果真的有办法从立法层面让未成年都别玩游戏,他们不一定都会反对。

  如果真能让未成年不玩游戏,他们也不需要在防沉迷上动用人脸识别带来的巨额成本。

  

  也不用把血改成绿色的:

  

  更不用把匕首改成勺子:

  

  简单粗暴地推行一刀切式的防沉迷,成年人盼望已久的“分级制”依然遥遥无期,损害到的也是我们原本理应享受的游戏乐趣。

  其实你从游戏开发商们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了,互联网大厂可以说是不要太配合,他们配合是并不是因为意识到了“游戏在危害青少年”,而是聪明地选择了主动远离麻烦。

  05.最后

  前不久,让人怀疑今年到底是二零零几年的一则经济参考报的文章,颇有一波“经典复刻”的意味: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一条新闻中提到《长期沉迷网游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的文章出现了,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直到现在,部分媒体还在不竭余力地抹黑游戏,确实挺悲哀的。比起认真分析事情的因果,简单的扣帽子来的迅速多了,但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游戏不是精神鸦片,当然短视频也不是,电视剧也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

  我很反对动不动就把一个正常的事物描述成毒品的做法,这不但在污名化正常事物,其实也是在消解毒品词汇的严肃性,会让人渐渐也不把毒品的危害西当回事。

  确实现实中有很多良莠不齐的作品,有些我也很不喜欢。但一个东西你不喜欢,它就要被贬斥为“毒品”,恨不得直接被打倒,被封杀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想我们很多人都玩着游戏长大,追过星,刷过短视频。

  但我们都没有被“毁掉”。 没有什么合法的东西会轻而易举“毁掉”一个人,反倒是这种矫枉过正的“一刀切”焦虑,和把人永远当作长不大的巨婴的思维方式,才最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思考。

  围绕着未成年人和游戏之间的“纷争”,不是仅仅靠国家政策和孩子的自制力就能解决的。

  游戏厂商、家长和媒体都是这场比赛中的参赛选手,我们需要做是共同努力,让未成年人既有游戏可玩,适度娱乐放松身心,又不至于沉迷耽误学习,影响生活,也让更多的成年人也能享受游戏的乐趣。

  希望最后赢麻了的,能是所有人吧。

  -END-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金年会孵化园区  电话:020-66889888 手机:13920192029
Copyright © 2019-2029 金年会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粤ICP备201920239号